和深度无关。纯粹想写一篇报告。

坐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会在听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中度过。比如说,“是不是使用这样的相机就一定能拍下美丽的照片?”“以你个人所见,哪一款相机是最好的?”“哪一款相机是最热门的?” 关于诸如此类之“最”的问题,听多了,总会有很想打人的冲动。[磨刀把自己砍醒ing] 话说,同样的问题听多了,思绪总会开始不受控制往各方面漫游着。脑海内自然会开始绘制着相关的mind mapping。

举个例子吧:

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就等于是文盲。基于如今越来越注重教育制度的社会,文盲的数量往往占据着越来越不明显的地位。换句话说,只要家境允许,都会把自家的孩子往学校送。让他们自小就开始认字读书。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往前进。那,念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我想,在很多人心中念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考试。考的好就能拿到那一张所谓能证明自己的纸。然后,未来才有保障。保证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更有看头的薪水,这样才能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存在。那之后呢?那之后除了等死也应该没什么好期待的了。

一如电影《Dead Poet Society》那样,无论家里还是学校方面对于学生的期望就只有分数上的计较然后再跟着大人铺好的路走就是了。seize the day。及时作乐。片中某位力求改变的老师如是对学生教导着。要勇敢往心中的愿望前进。无奈在更多人眼中这只是浪费时间的举动。梦想是妄想。并非明智举动。当电影看完,心情还是沉重的。是不是有一天,我们都会蜕变成为哪一位自己曾经讨厌过的大人。凭什么把自己来不及完成的期望加诸在自己骨肉身上。还要口口声声说句都是为了他的好。
如果《Dead Poet Society》有解药,那肯定是部名为《3 Idiots》的电影。无他的,前者好些疑问都在后者当中演绎了恰当的解释。

表面上,当官方腔口口声声说着为了学子好的时候,其实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为了拼排名拼声望等等而影响了教学方式,进而交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读书机器。过于嚣张的口号也让人忽略了本质的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自己而非考过即忘的文字。

其实,说了那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那一类问题。如果我说,连问题都是错的,要我怎么回答。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不明白。

好。换一个说法。你会不会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当孩子还处于最初接触方块字学习什么是ABC的时候,问老师:“是不是送孩子上学他就可以成为诗人还是作者了?” 同样的道理。不论拍照还是读书写字都好,如果你不是天才,只有通过累计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从错误中吸取的教训等。可以保证的,也只有进步空间而非从零就能直接往最厉害的境界跨越。

至于另一个问题呢,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我的答案还是那一句。相机的存在就好比文具的存在那样。以前,在数码世界盛行前的analogue时代。相机就好像早前大家用于写字画画的铅笔钢笔等。无论使用什么都好,还是一样要从基本学起。要先知道ABC怎样写才能通过文具把想象visualize。后来的电子产品,是为了方便大众才出现,也让很多忘了在电子时代的优势。比如方便的电子产品让人就算不记得ABC怎样写也一样可以长篇大论地发表着想表达的想法。好吧,关于这是各有各的好。不在讨论范围方便。

但,如果你再问我同样问题。答案会是那一句:“一流的工具去到九流的人手上,未必会出现一流的作品。相反的,在一流的人手上,九流的工具也一样能变出一流的作品。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用的人会从有限中发掘出无限。死用的人,只能在无限当中让有限给限制着。可以教的,基本的,就只有那几样。剩下,靠的是自己可以领悟多少。”

Related Posts

10 thoughts on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