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河内这样的一个地方。

记得当时,当渐渐抛掉关于河内的成见后,我开始慢慢留意着周遭的环境和细节。抵达河内的次日,坐在van仔通往下龙湾的路上。车外不断往后退的风景,从闹市到郊区,从窄小的路段开到高速公路,从密集的建筑物到稀落的郊外稻田。看着看着,我开始想起了《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为什么是这部电影?说起来有点好笑。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自个熟悉的城市里,看见的街道的建筑物都是长得近乎一模一样地存在着。也许有些看起来是花了些心思去改变些什么,但给人看起来的感觉却还是没差。都是通过发展商一次性起了一整排又一整排的孪生兄弟,再给予不同的父母来养育而长成不一样的性格。但,在河内却非如此。

也许我应该说说在当时想起的电影场景。身为牙医孩子的willy wonka对巧克力保持着相当高的兴趣。无奈父亲的职业让他只能望着巧克力却无法做些什么。最终,他选择离家出走并不再和父亲保持联络。多年以后,willi wonka长大成人了。基于某一原因(其实我也忘了为什么),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家探望父亲。而这位牙医也许太过伤心了吧,所以在儿子离家出走以后,就把整间家搬到孤零零的冬天内。想象一下,一排蛋糕,其中的一片被切下后摆在冰冷冷的冬天内。四处白茫茫的,除此之外什么都没。

而我在通往郊外的河内,看见的就是类似的情景。固然也没孤零零那么凄惨。但,我也明白为什么河内市内的建筑都如此特别。明明紧紧相依却各有千秋。原来,他们起房的模式都是先起一片窄窄长长的房子在路旁,然后,也许等有钱了,再在隔壁起另一间那样。而这里所谓的隔壁,也就是咱们所谓排屋的隔壁。隔壁,就是隔一面墙,而非隔一个篱笆。看起来有些凌乱,却又乱中有序。

再来,从下龙湾回到河内后,和朋友抓紧时间放下行李就往外逛。逛着逛着,又发现了另一个道理。记得以前在k城的时候,所谓的逛街,也就是逛购物商场。而基本上每一个购物商场,都是一个样的,食物大多都集中在最顶楼要么最低楼。最顶楼一定是集中着电子产品。再下一楼是婴儿或小孩商店居多。如此类推。每一楼仿佛都集中着一个主要的类别那样。而在河内的商店街,在适应了窄小的路段兼随时都会冒出的机车等,你会发现,从这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也存在着所谓主要的类别。比如这一条街,主要卖帽子。转一个弯,下一条街,就可以看见一整排都是卖鞋的,或卖结婚用品的,红彤彤的一整条,或卖衣服的,长长一条,等等。

老实说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地方,光那一天半天的时间,真的让自己深深后悔着,四天三夜怎么够,光去一个下龙湾就花掉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我还没喝到想喝的咖啡。也还没吃到想吃的米粉。怎么可以这样。不行,找时间一定要再回去这一个地方。花上时间慢慢逛个够。

148 thoughts on “像河内这样的一个地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