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凌晨兩點,還是睡不著的晚上繼續待在網上溜達。房間的燈壞了將近整個月,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於是開始想念在k城的時候,無論在那裡甚麼時間都能拿出書本融進那一個虛構的劇情內。悠記得當時在k城都不怎麼敢買書。每每想到離開那一天需要搬遷的重量,就開始養成在書店把書k完的習慣。再後來,離開k城以後,直覺告訴鯨某說,這次,應該不會再離開了。而鯨某總是輕易相信著直覺。所以開始養成蓬進書店就買書的習慣。一年下來,踏進書店的次數少之又少,卻也盡可能抓緊每一次可以踏進書店的機會。S州的P書店,極度容易讓人崩潰。要甚麼沒甚麼。就算有也貴深深。因此開始往W書店逛。W書店的小品,一眼望去僅僅三個約一人高的書櫃就沒了。相較於P書店,可以選擇的數量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但,也許是貪小便宜的關係,在W書店卻有很容易發現意料外的驚喜。漸漸地,鯨某的書櫃開始出現一些陌生的名字。只是,從房間電燈報銷那天起,才發現要維持閱讀的習慣竟然是有難度的一個習慣。彷彿就是另一種要不得的習慣,過於注重整理和歸納的後遺症。不論看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都一概以極端的態度看待。要麼置之不理,要麼非得按照自己的那一套道理進行。比如甚麼時間可以做甚麼但不可以做甚麼。再比如甚麼東西應該放那裡而不該放那裡等。起初不怎麼明顯的徵兆,到後來越來越嚴重的傾向。有時簡直就是固執地不可理喻。

說起來鯨某真的不是普通的怪。總是毫無根據地信任著子虛烏有的直覺。記得好幾次,還在k城打工的日子。太多一個人顧著店面的時刻,難免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但,鯨某始終不明百,為甚麼面對著某些人的時候,會害怕地手掌值冒汗,卻又無法不面對。那時鯨某還沒學會就算不喜歡也別露骨地表現出來,因此只能一個勁地冷冷對待。然後努力告訴自己別害怕。鯨某依然記得,其中一個讓鯨某如此對待的陌生人,把鯨某的害怕都看出來了。還不斷地問鯨某,“你在怕甚麼?我只是問問題而已。”坦白說,鯨某也不知道,究竟有甚麼好害怕的。只是冒昧地打從心底害怕著。後來,鯨某想起另一次倍感害怕的時刻。那時候,是在泰國玩Jungle Flight的時候。對於從樹這一頭往樹那一頭飛,固然可怕,卻尚可接受。但,後來有一段是從樹上往下墜,特別是加速的時候,就算知道那是安全的,感覺卻還是一樣非常不好受。像這樣的害怕,和那樣的害怕,固然形式上不相同,本質卻是一樣的。忽然出現的難受,開始冒著冷汗,等。為甚麼,這樣的情形會讓人感到害怕呢?鯨某始終不明白。

11月16日-無狀態




張懸

無狀態


作詞:張懸
作曲:張懸

我喜歡永恆的短暫
化主動為被動的昏暗
所有公允的景觀之中,我都不存在

我喜歡邂逅的對白。
我有某部電影的光彩
你要我給的,應該也如此的
是這答案

不要把美好的故事留下來
不去制約,被制約﹔沒有習慣
我喜歡獨白勝過眾人的綵排

不要讓眼淚成為生活的客串
不去制約﹔被制約,等待遺憾
我酷嗜孤獨的愛




當我滿腦海都在思索著為甚麼要像個混帳那樣繼續敲著裝模作樣的日志的時候,忽而想起了一首聽了好久卻也好久沒聽的一首歌。這時候,一邊努力記起的歌詞,也一邊通過一句接一句的歌詞來解釋最近究竟怎麼了。如果說通過一首歌就能拯救逐漸模糊的情緒,那聽起來還真有點可笑。而事實也當然不可能那麼簡單。只是歌詞碰巧地描述那些正在發生地,自個卻無法如此準確形容的一些細節。因此才會喜歡上的一首歌。但,這樣可說是有一定危險程度的。那些想說的他人都已精準地說出來了。自己就不必那麼浪費力氣。漸漸連思考也懶惰。最後成為無語的一人。努力不偏激,努力不發表意見,努力甚麼都不去想,努力讓一切看起來順其自然。努力到最後,一切皆無意義。


有時候,看著這樣的自己,和尚在聯絡的朋友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認識E十年。十年前的E和十年後的E一直在我心中保持著那一個聰明有主見且行動力強的範兒。她面對生活難題時,不會像一般人那樣把責任都推到他人身上。就算再辛苦也堅持自己扛。我喜歡聽她充滿自信地說著那些自己熱愛的事物。不輕易認輸的她欣然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路上的崎嶇難題讓人聽了都深深難過著。


我深信,一個人過著怎樣的生活,都是通過命運和自己的選擇而形成的。有時候,在面對著沒那種命時的無奈,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渡過。自己的力量再微弱,只要尚存信念的時刻,都比他人的好心幫助來的強。

後來,和C見面,總覺得現在的C還是當初的C。幸福時深藏不露,失戀時卻無所遁形。那天,和她聊天到近天亮時,才提起我心中最關心的是。記得那時,她說了一間事,讓我聽了只能默默祝福她。她說,在我和她認識那麼多年當中那麼多任,其中有一任是我不知道也是任期最短的。她說,那時選擇放手是因為她知道她沒那麼愛她。在我認知的C,是長情的,因此每一次緊抓不放的同時,都搞得自己傷痕累累。直到那時候,我才知道C的長情並非不甘心不放手,而是出於真心在乎。


在真心面前,一切言語顯得多麼的渺小。


某天,L忽然在fb chat敲我。和他聊著聊著,他說,你知道嗎,那時候你一個人飛去台灣的舉動,讓我也鼓起勇氣一個人去土耳其旅行。坦白說,看到著還是在心中引起一絲絲的感動。畢竟說起來和L其實也不是很熟。只是那時候剛巧同一輛車到西馬東海岸旅行。後來也沒甚麼聯絡。


我想,人生在世就是這樣的吧。固然有不如意的時刻。只是有時候,當我們默默地做著那些自己認同的事件的時候,也可能因此而默默地影響著另一個人。就像旅行在路上時,很多時候,依靠的都是路上陌生人的幫忙。也許這樣的舉動對他們來說可能時微不足道的。但,對身在異地的旅人來說,卻是只能銘記在心的感動。然後,回到自家熟悉的地方以後,碰見需要的幫忙的異地人,就會開始伸出援手。





10月4日

[一]
在猶豫中,當害怕占上優勢以後,下了決心,就此和一切擦身而過。
也許你不會再遇見那些讓人傷心的,卻也因此錯過那些意料外獲得的驚喜。
[二]
打開筆記本,記下這個月,洋洋灑灑寫下滿滿三張紙。
就在寫下最後一個字以後才發現已經寫到最後一張空白頁去了。
把從前翻閱一遍。
又一遍。
再一遍。
寫下的人,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漸行漸遠。
忽而想起忘了在哪聽見的一句話:誰認真就輸了。
哪,認認真真寫下這一字一句的我就輸了嗎?
我想,對那些認真計較輸贏的人,輸的意義才得以存在。
[三]
之所以為本性難移,並非沒道理的。
本性暴躁的自己,無論多努力讓其他個性給取代中,都會在放大自個感受的當兒爆炸。
因為自我中心過於強烈,面對再不公再激動的事件都能夠漠然對待。
也因為自我中心過於強烈,當事情轉向觸動自身感觸開關的當兒,再如何冷靜都需要好一段時間來平復無理取鬧的脾氣。
[四]
因為《穿越大吉嶺》,也因為《深夜特急》,於是開始想去印度想瘋了。
依舊沒干勁的午後,躲在銀幕前讀上一篇又一篇關於印度的文字。
原地旅行的這個下午,開始認清自己的另一個本性。
讀書果然非我長項。認真讀書果然會要了我命。
看著那些陌生的地名開始頭疼。策劃路線也因此變得好像不可能任務那般遙遠。
印度啊印度,你是不是想要我好像以往一般,先投一筆錢在旅行社以便自己熟悉環境先。等下一個二度探訪時再以自己的方式走?
[五]
今年買下的第17本書也讀到最後一頁了。
也許當中太多道理太多共鳴太多偏激也因此讓人無法心平氣和地閱讀著。
基於那些太多需要消化的情緒,也許會讓我隔上好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再次拿起重閱。
只是,書還沒讀完,我就開始試驗書中的文字了。

9月27

2012年買下的第16本書。

那天到萬里尋寶,發現這本書的時候就想起了電影《Up In The Air》。記得第一次的觀後感是還不錯。後來無聊看電視時發現正播放著該電影,因此又安靜坐下再看一次。只是,那一次看完以後,心理不知覺地問候了他人的媽。一邊關上電視一邊納悶著,關於這樣的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究竟是甚麼時候,到底對當時的我來說有甚麼還不錯的細節?雖然這是近期的事,但,當在書店發現這本《炒魷魚株式會社》,說著的都是關於一個專炒人魷魚公司員工的故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把這本書給抱回家去。

回到家,不到三天時間,就不小心把整本書給k完了。

果不期然,書上的故事比電影《Up In The Air》有趣多了。

電影《Up In The Air》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小孩子,努力建造一棟宏偉異常的城堡。然後把全世界都隔絕在城堡外。然後,有一天,城堡被逐漸瓦解,而小孩就被自己的城堡給打敗。炒人魷魚只是個幌子。就算把主角的工作換成另一份甚麼都好的工作都不是問題。總言知電影主要描述的就是主角。

至於《炒魷魚》這本書,則描述更多關於被炒魷魚的人的個案。在日本這樣一個,一份工作就做一世人的環境下,為甚麼會淪落到被炒魷魚的地步。而被炒魷魚的人又持著怎樣的想法來面對被炒魷魚這件事。對我來說,這樣的故事吸引人的點在於,我無法想像,若把炒人魷魚這間公司設置在大馬,會是怎樣的狀況。(想像一下,讓炒人魷魚的員工去和政府高官面談。“實在是有些難以啓齒,不過,我認為您也許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到外面世界去嘗試另一種新的可能性。”。。。)也許有些失禮,但同樣的對話,對不同的人說可未必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在書中,大家都因著各自的原因而不想離職。在現實中,碰上的人都曾經因著各自的原因選擇離職。

“因此,要說您對於現狀相當滿足,並且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我個人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的。您覺得呢?”
“或許真的如你所說的也不一定。可是這社會上,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很多人都是耐著性子渡過每一天。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很抱歉,我現在說得不是其他很多人,而是池田先生您本人,對於自己的現狀有何看法?請不要模糊焦點,這對您並沒有任何幫助。”

在書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一套哲學。有的人,處於尋找中的姿態。有的人,果斷並專注。有的人,清楚知道自個的喜好及能力。有的人,純粹讓慾望給牽著鼻子走。也許在不一樣的時間點上,我們都會變成不一樣的人。也許在某些時間點上,努力未必就能夠換來心目中的回報。但,很遺憾的是,最總我們還是得繼續努力下去。因為我相信,因果報應,並非只是單純說說的老套話。

9月16-躲在家裡

-躲在家裡的感覺,很不真實。
-好像甚麼都沒做,時間卻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然後再一年一年地回憶。

-每晚發著既離譜又不連貫的夢,醒來卻甚麼都記不清。
-記憶中的事情在夢中放肆地混在一起,無論真實的還是不真實都急著冒出頭來和我打招呼。

-敲下日志才發現九月了。雖然我知道手頭上的工作的交貨日期是在9月20號。但依然不阻止我忘記現在九月了。
-就好像看戲的時候會主動把對白當成重點配樂來聽。
-然後碰上缺少字幕的部份就開始掙扎好不好轉台。

-只是現實總有辦法讓人降低標準改變。

-所以開始看港劇看韓劇看其實也沒有很想看的戲。
-就算是這樣我還是一樣沒有很喜歡港劇和韓劇。

-總在過程發生時誤以為自己增值不少,充其量該過程結束以後才發現事實並沒想像中偉大。
-那誤會究竟出在標準設地過低還是那裡?

-總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理清手中擁有的籌碼。
-而我們不能在需要的時候才來急著籌備。
-只好一邊籌備一邊等待。
-只是,來到這一天,以往的方程式開始出現漸漸警號。
-只因需要的籌碼太多而籌備的時間太長。

-現在時間凌晨一點二十三分。我開始想念每天早上入口那杯咖啡的味道。
-而我也總在心煩的時候開始做起風牛馬不及的事。